2024年10月8日,寒露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“寒露”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,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,露珠寒射,如俗语所说的那样,“寒露寒露,遍地冷露”。

节日习俗
1、赏枫叶
寒露时节,北方地区有赏枫叶的习俗,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说的也是这个季节。赏枫叶的这个“赏”字非常重要,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,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。

2、吃芝麻
寒露到,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。根据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四时养生理论。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。于是,民间就有了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。

寒露·养生
1、添衣防寒,勿伤阳气
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“寒”字,此时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,昼夜温差较大。养生应顺势而为,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,此时阳气初收,脾阳未复,宜穿以保暖,逐渐添加衣物,但不要太多太快。秋天适度经受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,对安度冬季有益。
2、养阴防燥,润肺益胃
寒露时节,自然界万物枯萎,雨水渐少,秋燥明显,人体出现“津干液燥”征象,如口唇、鼻咽干燥,皮肤干裂,大便秘结等,此时宜润肺益胃。肺属金,胃属土,培土生金,注意暖胃;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,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,多吃酸性和热饮以及热软食物。
3、寒露起居调摄
寒露之后,夜晚寒气骤增,应及时添加衣物,调整好起居时间。每到寒露时节,由于环境气候变冷,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,其中原因又和天气变冷、人们睡眠时间增多有关。因为人在睡眠时,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。因而,早睡早起以顺应节气变化,分时调养,更能确保身体健康。

寒露·预防
1、头不能冻
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,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,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。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“诸阳之会”,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。要重点保护好自己的头部,预防感冒等传染性疾病。
2、腹不能冻
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(如脾胃经、肝肾经)穿过,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。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,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。而肚脐眼部分又称神阙穴,是人体的长寿大穴,需要保护好。
3、关节不能冻
膝关节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最怕冷,寒露后,寒风会侵袭未受保护的膝关节,使其受寒。尤其是人过中年,产热能力降低,如不及时穿上秋裤,导致下肢回流血液温度降低,还会影响腿脚甚至全身的营养、生理状态。
4、脚不能冻
寒从足生”,中医认为,人的足踝部是肝胆脾胃肾膀胱等重要脏器的通路,且两脚离心脏最远,脂肪层很薄,保温性能较差。寒露过后宜换上保暖性能好的鞋袜,养成睡前热水泡脚的习惯,起到舒筋活血、缓解疲劳、预防感冒的作用。
